微课大赛教师组丨从心出发,遇见更好的自己

发布时间:2025-09-28

微课大赛教师组

从心出发,遇见更好的自己




初入大学的小海同学产生了一些成长困惑:


明明全力展现自己的闪光点,

社团面试的结果却遗憾落空;


明明很少出去玩,

期末考试却依旧成绩平平;


明明从小到大都是“优等生”,

 上了大学怎么好像失去了“光环”?


小海的困境有没有戳中初入校园的你的心声呢?



  这些困惑,就像蒙在成长路上的薄雾,让我们忍不住怀疑:是自己不够优秀吗?还是大学这座新的校园里藏着我们尚未读懂的“成长密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拨开这层薄雾,跟随程亚格、程振明、朱富江三位老师的脚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吧。







问题聚焦

自我认知失调

  “自我认知失调”指的是个体在面对自身行为与信念、态度之间不一致时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紧张与不适感。当我们用过去的“理想自我”标准衡量新的“现实自我”时,落差感便产生了,种种“从云端跌落”的感受也是由此而来。

自我同一性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18-25岁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简单来说,就是弄清楚“我是谁”和“我要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出现自我认同危机。


  三位老师告诉我们,这些落差感、迷茫不是坏事,而是成长的“信号灯”,提醒我们:该重新认识自己啦!


  入学后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经历种种挫败是很常见的,这并非“矫情”,而是每个年轻人都会经历的心灵蜕变。老师们也贴心地叮嘱:不必害怕迷茫,不必急于否定自己,更不要因暂时的挫败选择“躺平”,只要沉下心调整,终会在大学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应对策略


  那么,如何把握好成长契机,将落差转化为向上生长的“心”动力呢?三位老师跟大家分享了三个实用的小方法。


第一步

接纳情绪——给自己一个“心理缓冲带”


  当你像小海一样难过时,是不是总想立刻消灭这种情绪?但心理学中的“自我关怀”理论告诉我们,接纳情绪比对抗更有力量。

  可以试试“情绪命名法”——拿出手机,在备忘录写下现在的情绪,以及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

  像这样命名情绪就像给情绪贴上标签,能让我们从混乱中抽离,获得初步的掌控感。

第二步

重构认知——用“成长型视角”改写故事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更擅长把挫折转化为养料。


  就像给事件戴上“成长滤镜”,把“为什么我会失败”换成“我能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什么”。比如社团面试失败,可能是沟通技巧需要提升;考试失利,可能是学习方法需要调整。


  每一次“不如预期”,都是为了下一次的不期而遇。

第三步

积蓄力量——用“小胜利”积累自信


  微小的行动能像滚雪球一样积累成就感。同学们可以尝试从小事做起,用“我能做到____”替代“我必须做到____”。


  比如“我能每天坚持30分钟阅读”替代“我今天必须把这本书看完”;再比如“我能今天比昨天少看1小时短视频”替代“我今天必须不能玩手机”。如果你害怕学习,那就从翻开课本第一页开始;害怕社交,就从对室友笑一笑开始。


  每一个小行动都是在告诉自己:我在前进,哪怕只有一小步。









  在微课的最后,三位老师温情寄语:初入大学的适应挑战,是成长送给我们的“成人礼”。愿大家能及学会用成长型思维看待挫折,用积极认知调整心态,用微小行动积累力量。记住,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跌倒,而是跌倒后能笑着站起来,继续前行。

  同时,老师们也贴心提醒:真正地成熟也不是一味地自己硬扛,如果大家遇到了任何心理上的困惑,也欢迎大家联系专业的心理老师,寻求更好的帮助。

  三位老师的这堂微课,不仅为初入大学的同学解开了成长的困惑,更传递了温柔而坚定的成长力量。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循着这份指引,从“心”出发,在大学的时光里,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作品介绍

微课大赛二等奖作品:

《从心出发,遇见更好的自己》


授课教师: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程亚格、程振明、朱富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