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星座、人格测试——世上真有这么神奇之事?

发布时间:2023-12-15

星座测试一直受到广泛网友的欢迎,相信大家就算没亲自测过,也听到过各种”土象星座的人大体上比较沉稳”、“风象星座的人大多相当聪明、敏感、机智”这样的言论,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把各种性格测试当做金科玉律,觉得描述特别符合自己。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个人也太迷信了,其实这不是迷信,而是“巴纳姆效应”在暗中发挥作用。

一、主要内容

1、什么是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 即使内容空洞。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这一心理学现象在1948年由伯特伦·福勒通过实验证明。20世纪五十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在其《Wanted—A Good Cookbook》中,将福勒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又被称为福勒效应或弗拉效应(Forer effect)。

2、巴纳姆效应的原理

巴纳姆效应背后的原理,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得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也正因如此,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让我们来看几段Forer描述人格的经典范式:

 “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对自己要求苛刻。虽然你的个性的确有一些弱点,但你通常能够设法加以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还未能变成你的优势。

有时候,你会强烈地怀疑自己是不是作出了正确的决定或正确的事情。你倾向于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和变得丰富多彩,在遇到约束和限制时你会感到不满。你很自豪自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如果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你不会接收到别人的观点与说法。

有时候你很外向,比较容易亲近,也乐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候你却很内向,比较小心谨慎,而且沉默寡言。你有很多梦想,其中有一些看起来相当不切实际。”

看完这几段话,是不是觉得和自己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觉得这完完全全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事实上这几段话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不会有太大的矛盾,你所感觉到的“精准描述”其实就是巴纳姆效应在起作用。那为什么即使是这样笼统的表述也让人深信不疑呢?

3证实偏差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证实偏差」,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会不断寻找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从而进一步去证实自己的观点,甚至花费时间精力去贬低、反抗与此相反的观点,从而使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加强。

生活中,越是模糊的理论,证实偏差就越强,比如性格测试中说你有时会对自己要求苛刻,你总会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算命的说,你上半年会走好运,这话肯定不会错的,因为你绝对会找到好事来支撑这句话。

证实偏差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人们不喜欢知道和自己认知相悖的部分,因为这意味着自己没有想象的聪明,会产生不适感。有实验表明,当人们了解到与自己已有想法相左的观点时,大脑中痛感区会激活,就好像受到的身体伤害一样。投资大师巴菲特也深谙这一点,他说“人类最擅长过滤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

随着社交媒体的到来,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我们只阅读支持我们观点的文章,甚至是我们只结识与我们观点一致的朋友。我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思想一致的某个角落里,而这也加深了证实偏差。

那么,要如何减少证实偏差呢?

4减少证实偏差的方法

(1)不断扩大主观认知的世界

首先要保持开放心态和拥有成长型思维。相信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存在,保持一颗好奇心,通过学习、阅读、思考增加外部信息的摄取来更新自己的认知。当你认识到的世界更大时,就有更多可能会意识到之前的局限。

(2)要主动寻找不同意见

比如你正在做一个决策的时候,先不着急做决定,可以打一个问号。先思考一下你的决策的对立面甚至其他面的利弊,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们分别写下来,然后拿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思考,即“把肯定句变成问句,再去推理求证的过程”。

(3)练习「正念冥想」中的「非评判」相关内容

很多时候,我们会太容易评判他人和自己了,这些评判倾向于主导我们的头脑,令我们难以发现内在的平静,或者培育对事物内在或外在的明察。在正念的培育中,需要你对自身的体验抱有一种不偏颇的见证,允许我们如其所是地看到事物的样子,而不是透过失真的镜头和见解。

举个例子,你在进行呼吸训练时,在某个时间点上你会发现你的内心在说“这很无聊”或者“这没什么用”或者“我做不到这些”等,这些都是评判。当它们从内心升起的时候,你要认识到它们是评判性的想法,并提醒自己在练习中搁置评判,而只是去观照升起的一切,包括你自己的评判性想法,而不需要去追逐它们或者以任何一种方式付诸行动。然后乘着呼吸的波浪再一次回到全然的觉知。

二、老师介绍

何阿弦

北师大临床与咨询方向硕士在读,中国海洋大学实习咨询师,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实习治疗师,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实习,为中心来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持续接受个体督导与团体督导,咨询个案小时数300+,受督小时数200+。贾晓明教授“个案概念化工坊”受训,赵然教授“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中阶”受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