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泛舟”家长课堂丨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
作为家长,我们对孩子的成长倾注了许多心血,保有无限的爱和希冀。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进入成年早期,由于学业的忙碌和距离的阻隔,曾经那个和自己无话不说的小孩慢慢有了自己的世界和想法,和自己联系的频率也慢慢变低。
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变化,我们可能感受到难过、沮丧,甚至有些挫败……
俗话说“一两的关系胜过一吨的教育”。亲子关系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道命题,它的好坏决定了父母在教育中的力量,而决定亲子关系好坏的关键词就是沟通。
今天的“心海泛舟”家长课堂中,王雪老师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希望接下来的分享能够帮助各位家长朋友更好地与孩子沟通,找回那份曾经无话不说的亲情。
一、主讲人介绍
王雪
专业资质:山东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动力取向咨询师
擅长:亲密关系,压力调节,自我成长
二、主要内容
1.倾听孩子的心声
在一段来自19岁男孩的采访中,他痛苦的道出父母给予的压力:学钢琴、考名校、拿奖学金……他怀疑父母对他的爱,甚至为此多次离家出走,想要通过逃离找寻自由。
父母认为他们有更多的社会经验,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可以让孩子更省时省力直奔目标,但最后这些努力争取的爱却变成了沉重的枷锁,使父母与孩子越来越生疏。
我们不妨放下我们的经验,仔细听听孩子的想法。
关于如何去听,古人在千百年前就告诉了我们答案。甲骨文和金文里的听中耳朵大,嘴巴很小;而繁体字的听,左边是竖着的耳朵和王,表示竖着耳朵认真听是首要的,最为重要的右边是十和横着的目,还有一和心,表明我们要注视着对方,一心一意的听对方讲。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关于倾听的态度也提出了三点:
(1)无条件积极关注,不以评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无条件的从整体上接纳孩子,仅仅去接纳和认同,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例如,成年早期的孩子或许会说“烦死了不关你的事儿”,这时或许可以试试这样说:你要是反对我的话,你得说清楚,你到底反对我什么,或者哪里看我不顺眼。重要的是拿出来倾听对方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
(2)怀有尊重的态度,孩子固然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但却不是我们的附属和我们梦想的延续,是独立的鲜活的个体。所以在和孩子沟通时,我们要把孩子作为有主观思想的个体去看待,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
(3)怀有真诚的态度,即我们是真诚的、诚恳的、表里一致、不虚伪的,当和孩子意见相左时,不妨开诚布公的说说彼此的想法。
比如说,当批评孩子没做好时,孩子回怼到“有本事你来啊”这时候或许真诚倾听可以发挥作用。其中有一位父亲就回答道“我就是不会,来不了,你教教我呗。”孩子听完后不但完成的很好,还微笑着保持自己的骄傲。
格林先生在《放下自我,敢于装傻》中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彰显自己的聪明才华。适当让孩子彰显自己的能力,会让教育变得更有味道。
2.理解孩子的需求
知乎上有个话题:为什么每次和父母打完电话,心里总会崩溃?
其中一个孩子说了和父母打电话的经历,当他想和父母沟通分享今天的快乐,最后收到的却总是父母的叮嘱和担忧。
读到这里,家长们可能有些难以理解,叮嘱孩子为何成了他情绪崩溃的导火索?
首先,我们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叮嘱本身没有问题,但叮嘱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担心,气氛的压抑,而不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孩子此时可能感受到难过、压抑、烦躁,甚至愤怒。
其次,明确双方的需求。父母的需求就是期待孩子好好学习、过得开心,期待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而或许孩子打电话只是想分享一下自己最近发生的事情,想要得到父母的肯定、赞赏或者支持。
所以,下次接到孩子电话,可以试着问问最近过得怎么样,哪怕短暂的不顺利,也请相信孩子能慢慢度过去。我们要随时允许孩子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结语
父母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孩子,指责孩子。因此,教育中父母要学会读心,把行为层面上的沟通换成心灵上的交流,洞察孩子的需求,让孩子自己去实现自我价值。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意和用心。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努力的对孩子所讲做到真诚尊重,无条件积极接纳的倾听,理解孩子内在需求,给孩子更多表达空间。
祝愿各位家长朋友都能通过良好的沟通与孩子们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