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泛舟”微课堂丨不再盲目从众

发布时间:2023-07-30

1956年,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进行了一项实验,由7名被试者参与,但其中6名被试者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助手,只有第7名是真正的被试对象。这名被试对象并不知道其他人是实验助手。

图中ABC哪一条线段和标准线段X一样长?

在前两轮实验中,阿希让助手们选择了正确的答案,但是从第三轮开始,阿希让他们一致说出了错误答案A,结果有大约1/3的被试者在知道正确答案是C的情况下也选择了答案A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甚至有时我们自己也会陷入这样的“从众效应”中。但是,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盲目从众”和“不合群”之间的尺度呢?本期“心海泛舟”微课堂,宋秀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从众心理,让我们更好的融入群体、找寻自我。


一、主讲人介绍

宋秀

专业资质:

中国海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持续接受IPA分析师、精神分析学院分析师每周一次个人督导、个人体验与团体督导

擅长:

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情绪


二、内容介绍

从众效应就是一个人在群体中因为感受到隐形或者显性的压力,自觉或不自觉的做出和群体相一致的行为。在阿希实验中,对真正被试者的后续采访发现,从众行为的发生和“大多数人即正确”及“避免成为离群之马”的心理过程有关。我们下意识的寻找可靠的参照系统,在人群中避免被孤立和被排斥,这是不可避免的人之常情。从众行为和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认知风格有关。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越低,越容易跟随大多数人的观点或选择,反之亦然。

从众行为是错误的吗?

宋秀老师告诉我们:从众心理有时会被认为是不恰当的,因为它意味着个体独特性的消失。但是从众和个人价值与独特性的发挥其实并不冲突。比如参加网络公益募捐、或参与志愿服务团队,这些公益行为既是对这一群体的认同,也是个人价值观的表达。从众行为的好坏之分和是否盲目从众有关。如果我们不加思考、不加曲辨是非对错、没有主观控制的模仿他人,就会让自己陷入盲目跟随的境地,甚至危害他人和社会。

宋秀老师指出,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发,而网络暴力多与盲目从众有关。“事实上,每一条盲目跟风发出的无端攻击言论,都会伤害到屏幕后的另外一个人。当一个人无法意识或重视自身行为会给他人、自己带来的伤害,以及自己需要为此承担的责任时,盲目从众更容易发生。”

为了避免盲目从众带来的惨案重新上演,宋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避免盲目从众的小建议:

1.借助科学、权威的信息渠道,全面、真实地了解信息,避免信息偏差、偏信带来的盲目从众。

2.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当被某一情绪或言论带来的强烈情绪反应,先暂停一下、觉察当下的状态。

3.在日常生活里从小事开始,建立自我思考、判断的能力。

4.想象自己的行为或言论、如果经过放大千倍、万倍,可能会对自己、他人、社会带来怎么样的影响?


经过这一次微课堂的学习,我们意识到:从众行为本身是不分好坏的。

有时,从众心理会帮助我们融入群体、增强群体认同感。但是我们在跟随大部分人的选择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思考,避免让自己陷入盲目的境地中,危及自我及身边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的思考和眼光。相信独一无二的我们,都会拥有独一无二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