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焦虑”的罪魁祸首竟是——
吃饭时、休息时、睡觉前……你习惯的打开朋友圈刷新,蹙起眉头欣赏着别人五光十色的朋友圈,回想着自己千篇一律的生活,想把自己埋进“废物之墓”。
为了制作出一条完美的朋友圈,你也找角度、调光线给菜肴精心拍照,千挑万选终于凑出合适的九宫格,绞尽脑汁思考有底蕴又不太刻意的朋友圈文案。
发布时又要层层思虑:别人会不会反感?会有人给我点赞吗?
不发憋屈,发了矫情,删了刻意,留着心里又觉得膈应……
警惕!!!
你可能已经陷入了“朋友圈焦虑”
01.
什么是“朋友圈焦虑”?
朋友圈焦虑指的是对朋友圈中他人生活不受控制的浏览,由此对比自身,从而产生不认可或不自信等消极情绪。
同时借此营造自身个人形象,把朋友圈变成自我展示和渴望得到认可的情感出口。
当担心输出无法得到正向反馈时,焦虑感便产生。
02.
什么造成了朋友圈焦虑?
#焦点效应:
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试想这样一个例子。
某天早上你一起床头发就凌乱不堪,而离上课已经不剩多少时间,你只能稍微整理一下,随手抓起几件衣服穿上后就往教室冲去。
整个上午你可能一直在担忧那糟糕的发型和不精心的搭配,担心别人会不会嘲笑你那自认为滑稽的样子。
当你换了新发型,尝试了另一种风格的新衣服,那么无论是上课的路上还是坐在教室里,你都感觉周围的人注意到了你的发型和新衣服。
附近的人是不是在盯着我看?他们会不会觉得奇怪?
抑制不住的紧张布满全身,手放在哪里都不对劲,怎么坐都不舒服……
这都是焦点效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实际上人们对我们的关注程度并没有这么高。
劳森对焦点效应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者,让他们穿上前面印有“美国之鹰”的运动衫去见同学。
约40%的被试者确信同学会记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但事实上仅有10%的人会记住。
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给予我们的关注比实际更多,这就是焦点效应。
我们以为别人不仅十分在意我们,而且还能将我们一眼看穿,我们常常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低估公众的心理疏忽。
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
在我们另类的服装和糟糕的发型上出现的现象,同样也会发生在我们的情绪上:焦虑、愤怒、厌恶、谎言和吸引力等。
我们总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常常出现透明度错觉。
#透明度错觉:
我们以为别人不仅十分在意我们,而且还能将我们一眼看穿,我们常常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低估公众的心理疏忽。
比如在做课堂展示或公开的陈述报告时,你可能觉得自己很紧张并且看起来很焦虑,脚下好像踩了缝纫机腿止不住发抖,怦怦的心跳声自己都能清晰感受到,口干舌燥,大脑空白……
你会认为其他人也注意到了这些并因此担心而觉得丢脸。
但当结束之后,问问身边听我演讲的亲朋好友时,他们中的大部分却认为你很镇定自若,看不出你有多慌张。
吉洛维奇等人也曾对透明度错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在一项实验中,两名大学生轮流上讲台进行即兴演讲,而没有演讲的人就在台下当听众。
在两人的演讲结束后,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和他人在演讲时的紧张程度进行评分。
结果显示:平均而言,对自己在演讲时的紧张程度评分为6.65,对他人在演讲时的紧张程度评分为5.25。
由于分数越高代表越紧张,这表明演讲者本人所体验到的紧张程度要比听众所察觉到的更高。
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内心状态已经“泄露”给别人了,这就是透明度错觉。
在网络上有一段挺火的对话是这样的:
女:你根本就不懂我!
男:你不说我怎么懂你啊?
女:真正懂不需要说!
男:你说了我不就懂了吗?
......
从深层原因看,焦点效应与透明度错觉均源于,我们通常会把自己视为一切的中心、受人瞩目的主角,同时也希望尽可能完美地展示自己,使得自身的一些瑕疵在我们眼中被无限放大。
因此,你在编辑一条朋友圈时绞尽脑汁、千挑万选,发出后又担心可能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这就是受焦点效应和透明度错觉的影响。
Yourone精选《别担心,没有人会在意你》
就像我们时刻关注着自己一样,他人也正关注着他们自己。
所以啊,编辑朋友圈的时候不要过分“忧虑”啦,只把朋友圈当作记录生活的小工具,不要过于在意他人可能的看法,请尽情的记录,释放自我吧~
愿我们都能早日赶走朋友圈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