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踢猫”了吗?
一位骑士在晚宴上被领主训斥了一顿,他满腔怒气地回到自己的庄园,对没有及时迎接自己的管家大发了一通脾气。管家承受了莫名其妙的怒火,于是回家后找了个鸡毛蒜皮的理由,又把自己的妻子骂了一顿。
妻子受了委屈,又正好看到儿子在床上蹦跶,上去就给了儿子一耳光。这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连在床上蹦跶一会儿都要被打,心情极度糟糕,一脚便把正在身边打滚的猫踢了一个跟斗。
这则寓言反映的就是“踢猫效应”(kick cat effect),它描绘了一种典型的情绪传染链——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最后,无处发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牺牲品。
“踢猫效应”的层层传递
“踢猫者”(施暴者)VS“扮猫人”(受害人)
你可能觉得这则寓言过于夸张了,但无法反驳的是,这种坏情绪的传染现象十分普遍:
男子开车载着一家人上高速,因超载被交警拦下,要求超载的一人换乘别的车辆。
一番争执之下,男子火气上来,居然把自己3岁的儿子扔在地上,说不要孩子了。这个男子的行为虽然比较极端,却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
其实,情绪也不只会单单从上一级传给下一级。同辈之间乃至晚辈对长辈之间也会存在情绪传递现象。
→当你女朋友或者男朋友的不开心时,你是否会被牵连进去,陷入不良情绪中?
→当你在外面受气回到家后,你是否会对父母摆脸色?
→当你在上一把游戏中被“坑”时,是否会将脾气发泄给下一局的队友?
“踢猫效应”的双标
为什么我们喜欢朝最亲近的人发脾气?为什么我们在网络上可以“放浪形骸”?这些表现与“踢猫效应”的共同点就是我们觉得安全。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现实中如果我们对同一级的外人发脾气,往往会承担得罪他人被人记恨的严重后果。
但对于你的下一级,或者很亲近的人,往往不会有这么多后顾之忧。因为我们会在不经意间认为:他们对自己的忍耐限度很高。而在网络上,不尊重人的代价太小了,于是我们可以肆意地将自己的不良情绪传递给他人。
“踢猫效应”的不良危害
“情绪污染”就像你将石头扔进一片波澜不惊的湖面,涟漪便从中心点出发,向四周蔓延开来。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坏情绪就像“病毒”一样从一个人身上传播到另一个人身上,一传十,十传百。而这种坏情绪带给我们的身心损坏,有时甚至不亚于病毒引起的疾病危害。
当我们作为情绪传染链的第一环时,我们往往处于难以控制的不良情绪中,不经意间便会将不良转移到其他物品或人上。但有时并不会因此而减少自己的不良情绪,反而会在事后陷入自责当中。有时我们自知不对,却也难以控制。
而当我们处于被“情绪污染”的对象时,时常会产生委屈或愤怒的情绪,并将这个传染链继续拉长。在传染链中,除了“最底层”的牺牲品,几乎没有无辜者,我们都在无形中成为了被上一个人情绪污染的“受害者”和污染下一个人情绪的“施暴者”。
正确对待“踢猫效应”
如果你的不良情绪无法得到适当的宣泄,就会转移到其他人和事上,造成情绪污染,这就是情绪转移定律。而要有效的预防或者阻断“踢猫效应”,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去体谅他人和疏解他人的情绪。
没有谁会是理所当然的“出气筒”,一味地传递负面情绪,也只能加剧烦恼的滋生。与不良情绪和解,也是与自己,与他人和解的过程。
猫猫多可爱,为什么要做“踢猫人”呢?当你忍不住随意撒气时,想想可怜的“扮猫人”吧。
参考文献:张文成《墨菲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