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哀伤:认识和理解哀伤

发布时间:2020-04-04

以下文章来源于临床与咨询心理实验室,作者哀伤学组


今天是传统节日里的清明节,也是全国为抗疫烈士默哀三分钟的日子。

在这三分钟里,警钟长鸣,人们驻足静默,任由所有的悲痛、不舍、哀伤填满这个时刻。

对于丧亲者来说,三分钟太短,仅是其需承受哀痛的日常的一瞬。但这样的仪式让哀伤有被看到空间,在疫情事件里,我们是亲历者,也是疫情带来的死亡与丧失的见证者。




本文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为疫情事件下的丧亲者及社会各界提供哀伤理论知识、特殊时期哀伤应对的建议,帮助我们有所准备去面对哀伤。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临床与咨询心理实验室

▲ 哀伤是一个过程,不会很快结束
1. 丧亲者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才能渐渐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在这期间丧亲者会面对很多任务,如接受丧亲的事实、体验悲伤的痛苦、重新适应亲人不在的新环境、将情绪和精力重新投入到其他关系上、适应新生活但与逝者保持联结等。

2、哀伤的过程并不是条单行线,而是会反复变化的

一方面丧亲者会深陷于丧亲的痛苦中,会面临各种不同形式的哀伤反应。另一方面丧亲者为了面对和处理当前及未来生活的压力和挑战,不得不暂时离开或缩小哀伤情绪。这两种情形常交替出现,而这种交替就是应对哀伤逐渐走向疗愈的过程。

“哀伤是一个过程”的理念可以帮助丧亲者预期哀伤的过程可能是复杂而长期的,因此不必要求自己“尽快好起来”

想要对丧亲者表达关怀和支持时,重要的是理解和识别丧亲者目前处在哀伤过程的特点,避免使用“节哀顺变”“很快就会好起来”等期待加速、停止其哀伤过程的语言。


▲  每个人的哀伤反应都是独特的

1、每个人的哀伤反应都是独特的,都应得到尊重。接纳和允许本身就是最好的疗愈和支持。

疫情背景下,有很多丧亲者看起来没有明显的哀伤反应,这或许由于他们当下处于丧亲初期,还有许多现实层面的问题和压力,以至来不及哀伤。

请接纳和理解你在丧亲后出现的任何反应,无论它有多么强烈,无论它有多么出乎意料,也无论它有多么不同于他人。从哀伤中恢复,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允许和接纳自己独特的反应。


2、一部分丧亲者无法和离世的亲人做最后的告别,也就无法按照习俗中常规的丧葬仪式表达和处理哀伤。

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医疗机构在必要时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尸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进行解剖查验。按相关规定也不能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利用遗体进行其他形式的丧葬活动。

在理解和尊重相关法律的规定时,本次疫情中丧亲的个体因此可能会产生独特而复杂的哀伤反应,需要我们既考虑疫情的特殊性又能发展出一些特别的哀悼方式。
例如:1) 为了给思念和哀伤一个出口,给逝去的亲人写一封信、和其他家人一起录制想对逝者说的话,制作回忆手册等以寄托和表达哀思;

2) 利用网络的方式为不能亲临与已逝亲人告别的家庭开设网上悼念或葬礼活动;

3)也建议相关部门在处理遗体的过程能为丧亲者留下为亡者哀悼的照片传送给丧亲者或其他任何可以抚慰丧亲者安全性的悼念行为。

这样的环节可以预防丧亲者的哀伤发展为病理性哀伤。
4)为疫情中的丧亲者提供关怀的社会各界,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的方式陪伴和聆听丧亲者独特的哀伤,帮助他们自愿表达想法与感受。

5)还需注意的是疫情背景下,丧亲者还面临着疫情发展带来的诸多现实考验,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层面的问题也可以协助他们处理哀伤。

当然要尊重丧亲者可能会拒绝关怀与协助的反应。

▲ 哀伤既是个人的,也是家庭和社会的

1、家庭是一个系统,因此哀伤也是整个家庭系统的哀伤。

某一位成员的离世后,由他(她)承担的家庭的角色和功能的逝去,会对家庭的原有的结构、成员间的关系、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不同层面带来巨大的影响。某个家庭成员离世必将伴随着对亲人离世后家庭系统的诸多层面改变的适应和调整过程。

丧亲者既需要理解和接纳自身的哀伤反应是合理的、值得被尊重的,同时也要接纳其他家庭成员与自己不同的反应。

当你自己用健康而安全的哀伤处理的方法时,其他家庭成员也会受到带动作用的正向影响。家庭成员间能直接谈论和表达丧亲后的感受,不回避谈论与逝去亲人相关的话题,让家人携手走过丧亲之痛。

2、想要协助丧亲者走过哀伤,需要评估:

丧亲者家庭的互动方式、凝聚力、冲突水平、价值观、家庭的资源等信息,以从更广泛的层面去协助家庭中的个体走过哀伤。

当看到各大媒体报道或听到有人因感染病毒死亡的消息时,很多与死者并不相识的社会民众也会产生替代性的哀伤,由此引发更大群体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反应。因此关注个体的哀伤,协助个体走过哀伤也是对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福祉。


▲  哀伤既是痛苦的体验,也能带来对生命的反思和成长

至亲的离世是世界上最难以承受的痛苦,经历了这样重大的丧失之后,个体可能对自己原有对生命意义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同时生命意义也面临着重新构建。

在丧亲早期你可能无法接受亲人因疫情感染突然离世的现实,出现强烈愤怒等情绪和消极的行为。

从实际层面理解亲人死亡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和原因可以帮助这个历程。通过安全的方式去表达和分享痛苦也会让你释放悲伤

当然,在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不妨和自己的哀伤静默相伴。

通过向信任的人或专业人员讲述和分享丧亲后的所思所感,你会在这个过程尝试寻求丧亲带来的积极意义。

有丧亲者发展出有关公共卫生管理的新职业规划,也有的丧亲者会对建设未来的家庭关系有新的思考和决定。

▲  借助专业帮助可协助丧亲者顺利度过哀伤

正常的哀伤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减轻,而病理性的哀伤反应则不会随时间减轻,可能对丧亲者的生理、心理及正常的社会功能造成损伤

1、丧亲者可以在哀伤的过程通过心理专业服务获得陪伴和支持。

目前国内很多咨询师在受训的过程中会接受哀伤辅导的专门培训。咨询师会采用专业助人的方法,让你在丧亲后的疗愈之路不再独自哀伤;

有相关机构开展哀伤团体小组,让有丧亲经历的人组成互助团体彼此分享和相互支持,你也可以丧亲团体或者哀伤辅导为关键词寻找这方面的资源。

疫情背景下,许多心理专业机构都开通了免费心理援助热线电话网络咨询服务。这些专业资源,可协助因感染病毒而突然失去家人的丧亲者安全度过痛失亲人难熬的日子。

待到疫情结束,也可以选择面对面的哀伤心理咨询

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对本次疫情中有亲人离世的丧亲者提供持续的关怀和专业性服务,为建设更为完善的哀伤疗愈平台提供不同的资源。


版权说明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王建平教授及其团队组编《应对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册:防疫抗疫20问》第四章 直面哀伤,携手面对疫情中亲友离世
编写:徐洁  邢怡伦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临床与咨询心理实验室,不支持二次转载。转载请联系公众号临床与咨询心理实验室。

编辑 | 李一凡
责编 | 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