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适应(2):有备而来

发布时间:2021-10-19

直面变化——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进入大学,周围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字“新”来概括。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人际环境,新的教学风格,新的学习方式,新的目标和定位,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那么总结起来,变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生活方式大变革

高中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生活上的事情绝大多数由父母打包办理,有的家长甚至每天给孩子收拾床被、打好洗脸水等,等到进入大学,远离家庭,没有了父母的悉心照料,许多事情需要开始新生们独立处理,这对于长期依赖父母的新生们来所无疑是一大变化。

2)生活内容大变革

原先的“高考紧箍咒”一经卸掉,丰富多彩的大学课余生活扑面而来。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会、文娱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兼职、实习等等,一时间让新生们常常又惊喜又慌张,常常心中没谱,随性而为,导致无法有效的利用资源,无法有效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3)学习方式大变革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时间甚至学习计划等大都是由老师或家长安排,老师将每一个知识点掰开揉碎了反复地讲,学生们进行反复地联系以保证学习效果。然而,在大学里,一堂课可能要讲一章的内容,一小时下来书本可能已经翻过了十几页甚至几十页,而且在没有人负责指导预习、练习或者复习,自习室里再也看不到老师的身影,学习似乎也要自力更生了。

4)人际环境大变革

班主任再不是每天早晚都会和大家见面了,师生关系与中学阶段相比变得离散;上课经常是几个班一起的大课堂,班级再没有了固定的教室,有时一天几节课要跑好几个教室,再也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固定的同桌。十几平米的寝室要同住几个生活习惯不同的人,室友间大事小事难免发生冲突或不协调。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与老师同学们保持有效的联系和沟通,理解和应对寝室里的思想差异、生活方式差异,需要大学新生的理性思考和积极应对。

大一是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应”不仅仅是普遍正常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提醒新生们积极主动调整自己适应新环境、新要求、新目标的“警示灯”。因此,出现“不适应”并不可怕,更重要的是要积极主动地、理性地应对并化解它们。

2. 面对新起点——你可以做些什么

既然困难可以预测,那么我们为何不未雨绸缪,提前做些必要可行的准备,以免临时抱佛脚?

首先,新生们要有意识地多在平时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的训练,特别是心理承受力、心理应对力、乐观的心态等。我们随时都可能遇到新情况或不适应,只有功在平时,才能在关键时刻不至于不知所措,才能沉着应对,顺利度过。

其次,在生活上要开始锻炼独立照顾自己的能力。在入学前的暑假新生们可以多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活,从最基本的收拾屋子,洗衣打扫做起,有意识地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财务管理方面,新生们也要开始学习金钱管理和理性消费,如何开源节流,不盲目购物,如何识别诈骗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再次,在学业上,大学生应合理安排好预习和复习时间,主动与任课教师沟通,认真对待自己所选择的每一门课程,而不是抱着所谓“熬夜拼一晚就能搞定”的侥幸心理。如此一来,加之自身的摸索和努力,大学生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还能避免不必要的学业压力和焦虑,也不会为图一时轻松而让自己后患无穷。

最后,人际能力的历练对于每一位新生的当下和未来都有重要的影响。新生们应该带着“求同存异、相似相识、相异相长、互通有无、丰富阅历”的心态,主动坦诚地与周围不同类型的人相处,以人为镜了解自我,以人为窗口了解世界,而不因个人成见主观给他人贴标签。

此外,生涯规划必不可少。也许在大多数新生看来,毕业为时尚早,就业更是件遥远的事。正如人们所言,“今天的成绩源于昨日的努力,明天的辉煌归功于今日的奋发”。大学生有必要从进入大学第一天,就开始为达到下一个起点而规划。正所谓“没有航行目标的船只无法确保最后驶入心仪的港湾,只想去罗马而不愿脚踏实地前行的人无法实现理想”。所以从一开始,就应该开始探索新的目标,逐渐综合自己的兴趣、能力、专长,结合现实条件,寻找与自身相匹配的专业或职业领域,并在此基础上设定具体计划,一步步向目标靠近

 面对困扰——积极应对是良方

传统教育理念中有两句古语,叫做“哀兵必胜,骄兵必败”,“胜不骄,败不馁”。这些古语意在提醒人们:面对问题或事情,既不可盲目乐观,目中无人,也不宜轻视自己、消极等待。因此,大学新生对待问题的最优选择是“积极面对、理性思考,主动行动”。

培养积极理性的思维方式。例如,学习“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同样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当我们不能改变的时候,就需要学会发现事物积极美好的一面,也许“坏事”并不会那么糟,甚至会变成“好事”。

培养积极理性的行为方式。问题总归需要解决,拖延不能让问题消失或减轻。当你想拖延时,不妨从内心推自己一把,行动起来先做一些力所能及又有益于解决问题的小事。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压力,而且还有可能在实践中找到化解问题的良方。

最后,多使用积极理性的语言方式。很多学生习惯将“郁闷”、“烦死了”、“不可能”、“完蛋了”等消极词汇挂在嘴边。殊不知,这些不经意的言语也会带来消极暗示,并通过潜意识影响到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反之,当你觉得很累时,不要说“今天真是累死了”,可以说“忙了一天,现在可以放松了,真令人高兴呀!”;当遭遇失败时,不要说“我真笨,又失败了”,而是说“这次虽然没有成功,但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经验教训,下一次一定能做的更好的。”这些积极欣赏的言语对人有很强的激励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