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大赛教师组 07丨轻松“课题分离”,找回属于你的人生主动权
















轻松“课题分离”
找回属于你的
人生主动权
+ 微课大赛 +
♪♫♪
# 你是否也曾有这样的困扰: #
明明在按自己的节奏学习生活,
一刷朋友圈,
却看到同学晒图书馆打卡、
雅思高分、大厂offer,
瞬间感到焦虑,
陷入“别人那么优秀,而我这么普通”的自我怀疑。
在本次微课大赛中,材料学院的王祥宇老师带来了一节实用心理微课——轻松“课题分离”。课程源于阿德勒心理学理论,结合大学生常见的朋辈压力、社交焦虑与自我成长问题,帮助学生厘清心理边界,减少内耗,找回人生的主动权。
RELEASE
01
什么是“课题分离”?
王老师指出,“课题分离”是阿德勒提出的重要概念,核心在于分清自己与他人的责任边界。人生有三大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很多心理困扰的根源,在于混淆了这些课题,把别人的任务当成了自己的负担。
简而言之:管好自己能控制的,放下自己不能控制的。别人的选择与评价是他们的“游戏副本”,我们只需守好自己的人生主战场。




02
三大场景实战教学
01
工作课题:同事甩锅怎么办?
常见误区:陷入情绪对抗,纠结“他是不是针对我”,结果越想越气。
正确做法:明确责任边界,冷静沟通。比如:“你的任务是负责数据整理,我负责撰写报告,能否把你那边的信息同步一下?” 把焦点放在可控的行动上,而不是情绪对抗。
02
交友课题:朋友借钱不还怎么办?
常见误区:“算了,谈钱伤感情”,结果自己委屈、关系更僵。
正确做法:合理表达诉求,把话说清楚:“上次你借的钱我这周急需用,能否这周还我?” 他的选择是他的课题,是否还钱由他决定,但你要完成表达的任务。
03
爱的课题:父母干涉职业选择怎么办?
常见误区:要么对抗——“你们根本不懂我”,要么妥协,牺牲自己的梦想。
正确做法:温和而坚定地表明立场:“我理解你们的担忧,但我想试试自己喜欢的方向,我会努力证明自己的选择,也希望得到你们的支持。” 你的课题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父母的担忧属于他们的课题。

03
互动练习:把理论用起来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课程还设置了情景练习:
01
室友通宵打游戏影响休息
正确做法:不是忍气吞声,而是提出需求、协商作息——“你能不能把音量调小点?我明天要早起。”
02
导师临时增加任务
正确做法:不是抱怨“凭什么压榨我”,而是评估能力后沟通:“老师,这个任务我预计需要两天时间完成,能否调整下截止时间?”
03
朋友圈焦虑
正确做法:不是沉迷比较,而是提醒自己“别人的优秀是他们的副本,我只需要完成我的任务”。
这些训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检验自己是否在“越界”,逐渐养成习惯,把注意力放回到自身。

课
程
升
华
“课题分离不是冷漠,
而是清醒的自我关怀。”
1. 减少内耗:不再为别人的情绪和选择焦虑。
2. 增强专注:把精力放在自己能改变的事情上。
3. 提升韧性:面对压力时,更能守住心理边界。
就像网络热梗所说:“你卷任你卷,我躺任我躺。” 其实并不是消极躺平,而是对“课题分离”的最好诠释。
别人的优秀是他们的选择,你的人生剧本只能由自己书写。学会“课题分离”,焦虑会变少,行动会变多,生活也会变得更加轻盈畅快。
HAPPY EVERYDAY
04
代表作品



微课大赛三等奖作品:
《轻松“课题分离”》
授课教师:
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祥宇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