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大赛教师组 05丨解码情绪ABC

发布时间:2025-10-21

解锁情绪ABC

#微课大赛教师组#


谁在主宰我的心情?

为什么同样是失恋,

有的人很快走出来,

而有的人却久久无法释怀?

生活中,失恋、被误解、自我否定……

这些事常触动我们青涩的心弦。

然而,情绪的真正源头不在于事件本身,

而在于我们对事件的解读。





本次微课大赛中,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李晓老师在微课中揭示:


认识情绪产生的机制,便能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在大学里,小王和女朋友因为一些矛盾分手了,从那以后,小王像变了个人:以前和女朋友一起吃饭、学习、参加活动,现在对各种社团活动都提不起兴趣,学习没了劲头,上课走神、作业也不认真完成……他还觉得自己特别失败,再也遇不到这么喜欢的人了。

生活中,影响着我们情绪的小事如此之多:当我们得到老师表扬、比赛获奖时,会感到开心、自豪。被朋友误解、和同学发生冲突,可能会愤怒、委屈。失去重要的东西、和亲近的人分别,又会觉得悲伤、难过。这些情绪的产生,和我们的需求息息相关。满足了相关需求,我们就开心。需求没得到满足,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这些情绪,避免像小王一样因为一次挫折就让情绪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呢?



情绪ABC理论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信念会带来不同的情绪后果。在ABC模型中,A是事件,B是信念,C是情绪后果。比如小王分手了(A),他心里想“我好失败,我再也找不到真爱了”(B)。带着这样的绝对化要求信念,他顿时陷入消极情绪的漩涡(C)。


实际上,分手本身并不等于“人生完蛋”,是他对分手的诠释令他痛苦。换句话说,B信念才是导火索,连接着外在事件和内心情绪。真正决定我们心情的,并不是A,而是中间的B。


由此可见,心情的遥控器,不在事件里,而在我们的认知里。明白了这些,我们可以运用“识别→质疑→替换”的心智路径来调节情绪:


01

识别

当负面情绪来袭时,静下心把脑海中的念头写出来,找出其中“不合理的信念”


常见不合理信念有三种模式:绝对化要求、过度概括、糟糕至极。

绝对化要求:用“必须、应该……”给自己设定不容置疑的规则。例如小王认为“我再也找不到这么喜欢的人了”、“考试一定要第一”。这种思维让人陷入死胡同,因为世界上很少有“必须”不变的真理。

过度概括化:以偏概全,一遇挫折就武断地认为“一事无成”、“一无是处”。比如“一次分手说明我永远找不到爱”、“这次没及格,以后人生都完了”。

糟糕至极:把坏事想象成灾难性的结局。小王心想“失去她,人生毁了”,情绪瞬间崩溃。这些想法,就像一副有色眼镜,把本来有限的痛苦放大成无边无际的黑暗。


02

质疑

冷静发问:这些信念,它们真的百分之百成立吗?如果真如此,最坏会怎样?是否有其他解释?以小王为例,他可以这样思考“分手一次之后就再也遇不到喜欢的人了吗”但是事实却是身边有很多人经历过失恋后,找到了更合适的伴侣。通常,我们会发现原本坚信的“真理”站不住脚。


03

替换

用温柔理性的想法取而代之。把“我必须一帆风顺”换成“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把“我再也找不到喜欢的人了”换成“虽然这次失恋很痛苦,但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经营感情,以后我能做得更好,也一定能遇到真正合适的人。”当我们用理性的声音不断回应内心的不满,情绪的巨浪就会逐渐平息。


关键是,我们要温柔而坚定地与自己的情绪对话。正如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希望大家无论行至怎样的山穷水尽之地,都要有“坐看云起”的心态,进而克服所有的困难。希望大家都能学着用理性的温柔回应挫折,成为自己情绪的掌舵人,让风雨化作远航的力量



作品介绍


微课大赛二等奖作品:

微课大赛二等奖作品:

《我的心情谁做主——解码情绪ABC》


授课教师:

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 李晓老师


文字丨杨斯婷

编辑丨梁洪玮

责编丨王 

初审丨迟昊阳

终审丨牟宏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