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相遇与同行——致世界精神卫生日

发布时间:2025-10-21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服务。


你是否曾走进过心理咨询室?你是否曾好奇过心理咨询到底是什么样子,会发生怎样的对话?《日益亲近》这本书,为我们了解咨询提供了一份特别的视角。它采用双线叙事的形式,同时收录了咨询师欧文·亚隆和来访者金妮的笔记,让我们得以窥见一段真实而深入的治疗关系。


在书中,我们既能看到金妮在迷茫中的艰难摸索,也能看到亚隆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思考与人性温度。两道目光,在心灵的旷野上交汇,时而重叠,时而错身,时而同行,共同谱写出一段关于理解、挣扎与成长的心灵之旅。


在袒露中照见真实

最触动人心的,是书中无所不在的真实。


金妮的笔触,袒露着她的脆弱、混乱、自我怀疑与深切渴望:“我总在害怕,怕自己不够好,怕被人看穿。”而亚隆的回应,同样真诚,带着他的专业、困惑,甚至偶尔的无力:“有时候,我不知道该如何帮你。”


这里没有全知的智者,只有两个席地而坐的灵魂,在心灵的荒漠上相遇,由专业知识引导,在尊重、共情、理解态度之下的倾听与探索。


我们太习惯将内心修剪成规整的园林,只向世界展示精心栽培的花朵。唯有在一方我们看来“安全”的地界,才敢褪去修饰,让所有被囚禁的胆怯、羞耻、愤怒与欲望,得以自由呼吸。而心理咨询室,足以成为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它不评判你是否繁茂,只接纳你原本的土壤;在这里,每一寸真实都允许裸露,每一份脆弱都得以安放。


心理咨询的神奇,或许正根植于这一份“被允许”——当所有的“不够好”都能被另一双眼睛温柔注视、坦然接纳时,改变的种子,便已悄然萌发。那些在世俗眼光下显得散乱而无序的真实碎片,正是在这段庇护性的关系中,开始显现出其原本的、完整的形状。




咨与访,渡人亦渡己

我们常将咨询师想象成摆渡人,将困于彼岸的来访者引渡至对岸。而实际上,这趟旅程从不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滋养。亚隆借由他的专业,给来访撑起一片空间,在这片空间里慢慢看清自我;而亚隆也在与金妮的互动中,照见自己的局限,疗愈着自己,他坦言:“我变成了金妮并治疗着自己,她是我一直想成为的作家。”


这无疑弱化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权威与服从的对立关系。金妮之于亚隆,并非亟待矫正行为的客体,亚隆手中也并无标准答案,他更像是一位资深的同行者,以专业为灯,以共情为杖,陪伴金妮在内心的迷宫中寻找出路。


在这段共同的旅途中,咨访双方在专业设置的保护下,进行安全的探索:他所提供的专业容器,承载了她的真实与挣扎;而她所倾注的生命热度,同样滋养了他的智慧与成长。正是在相互的映照与扶持中,他们彼此成就,日益亲近。



走向生命旷野

故事的终章,并非如童话般圆满。精神的空洞若隐若现,生活的琐碎日复一日,未来的迷雾也未全然散尽——金妮依然带着她的议题前行。但有些改变,已如春水渗入冻土,无声却深刻。那是一种内在的蜕变,如同蝶翼挣开茧壳,利刃淬火成型,枯木在寂静中抽出新芽。“破碎的昨日已经缝补。我的痛永恒,一如我的幸福。”她在书末如此写道。



在那方小小的咨询室里,我们能学习如何卸下甲胄而不畏惧伤害,聆听心声而不急于评判,理解彼此而不越界侵占。我们能练习温柔,也能磨练勇敢。而咨询室内的“日益亲近”,最终便是为了让我们能带着这份能力,去拥抱更广阔的生命旷野,与生活、与他人,乃至与自己,建立真实的联结。


当我们终于学会与另一个灵魂真实相遇,我们也就拿到了与整个世界温柔相拥的钥匙。那份在暗室中点燃的微光,将伴随着我们,照进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这个故事对你有触动,欢迎你来到海大的心理咨询室,我们周一到周六工作时间都在这里守候,愿能在心灵成长的路上陪伴你一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