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大赛教师组丨从过度依赖到理性共生

发布时间:2025-09-11



微课技能大赛——从过度依赖到理性共生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消息已读不回,就开始脑补各种场景;

对方情绪低落,你就怀疑自己做错了什么;

明明还有很多事要忙,却忍不住一遍遍刷新聊天界面……

如果有,那么你可能正在经历“恋爱脑”时刻。


  在本次心理微课大赛中,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张一凡老师凭借作品《解密依恋密码:从“恋爱脑”迈向理性共生的亲密关系构建》,为我们揭开了恋爱中过度依赖背后的心理机制与破解之道。该作品荣获心理微课大赛一等奖,在同学中引发广泛共鸣。








过度依赖的原因




张一凡老师首先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给出了解释:


  恋爱初期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产生类似成瘾的愉悦感。长期依赖这种刺激,会形成“情感依赖回路”,导致理性决策能力下降——这就是“恋爱脑”的生理基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恋爱脑”与我们的依恋模式息息相关。如果在婴儿时期,父母回应不及时、不一致,可能形成焦虑型依恋;如果经常被忽视拒绝,则可能形成回避型依恋。这些早期经历,会在我们成年后的恋爱关系中重演。


  大部分“恋爱脑”属于痴迷型依恋——高焦虑、低回避,表现为既渴望亲密又极度害怕被抛弃。张一凡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本质上是在通过恋爱补偿童年时期未建立的安全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构建健康亲密关系


      张一凡老师提供了五种构建健康亲密关系的方法:

图片

1. 自我觉察:修复依恋创伤

  通过学习心理知识,回溯童年模式,接纳“不完美自我”,停止用讨好或疏离来掩盖情感脆弱。


图片

2. 认知重塑:区分“激情”与“亲密”

  根据斯滕伯格爱情三角理论,完整的爱情需要激情、亲密与承诺三者平衡。“恋爱脑”往往混淆激情与爱情,忽略了爱情还需要情感连结和长期责任共同作用。不妨用“爱情三要素量表”自测,及时调整失衡的关系。


图片

3. 沟通升级:从“宣泄情绪”到“表达需求”

  使用“非暴力沟通”句式:“当(事件)发生时,我感到(情绪),因为我需要(什么需求)。”


图片

4. 冲突转化:寻找价值观一致性

  成为“价值观满分”的伴侣,可以一同设立保研、创业等共同目标,共同理想比短期激情更能抵御平淡。


图片

5. 承诺实践:从“我爱你”到“我懂你”

  定期进行“情感检查”,分享彼此成长需求。正如斯滕伯格所言:“承诺是理性与感性的共同选择,就像交响乐团的指挥,既需要感性的艺术直觉,也需要理性的节奏把控。”


图片





  在课程的结尾,张一凡老师送给每位同学两把钥匙:一把是依恋类型自测量表,另一把是“关系修复工具包”。她说:“恋爱是一场美好的旅程,而理性共生的亲密关系则是这场旅程中最宝贵的收获。”



真正的爱情不是迷失自我,而是在相爱的同时,保持自我的完整。愿大家都能在爱的旅程中,既保持感性的炽热,也拥有理性的清醒,最终抵达理性共生的彼岸。







   









微课大赛一等奖作品:

《解密依恋密码:从“恋爱脑”迈向理性共生的亲密关系构建》


授课教师:

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 张一凡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