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泛舟”家长课堂丨目送:从子女上大学开始

发布时间:2023-12-16

学会与孩子告别——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海洋大学“心海泛舟”家长课堂!

子女终于长大成人,即将展翅高飞。作为家长,我们为他们的成长感到无比欣慰和骄傲。然而,在喜悦之余,我们也不免感到一丝怅惘——这个离家的过程,对孩子们来说也许并不容易,我们也要理解他们面临的独立生活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

离开了家长的呵护,一些孩子可能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需要面对许多未知的困难和挑战——不习惯新的环境,不擅长独自生活,难以应对压力...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本期“心海泛舟”家长课堂,心理中心兼职咨询师刘婷老师从一个延期毕业的案例说起,为大家展示从孩子们上大学开始,我们可能要面对的困难与挑战。

一、主讲人介绍


刘婷

专业资质:国家三级咨询师,国家中级社会工作师,中国海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精神动力和人本认知取向咨询师,中国海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兼职咨询师

擅长:焦虑抑郁、亲密关系、自我成长等议题

二、主要内容

1.案例

从一个延期毕业的案例说起:

X同学即将迎来毕业离校,但他从半年前开始出现了入睡困难和早醒的情况,每当要上课发言或是要和同学合作完成团队作业时会感到胸闷气短。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发现自己紧张、流汗、睡眠减少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通过学校心理健康的公共课,他知道自己的症状可能和心理健康、情绪问题有关。于是在做了相关身体检查,确定了没有生理性疾病后,他预约了学校心理咨询。

X对自己的现状归结为毕业季是否继续深造和找工作的困难,他也对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感到压力重重。

随着小朱在心理咨询中对他个人情绪情感需求的层层探索,X发现原来他情绪问题背后深藏着对“长大成人”的恐惧。

一方面他不想再继续听从父母的安排规划未来的生活,另一方面他担心长期“好孩子”的人设会毁于一旦:做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还能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爱吗?

X所呈现的问题来看,一方面他将在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完成没能在家庭中实现的 “长大成人”,他的家庭也因此要补上这缺失的心智成长课,但另一方面X同学和他的家庭也要面对延期毕业、工作目标转换等现实的挫折和困难。

那么对与诸多家长朋友们来说,我们如何提前预防这种情况呢?

  1. 预防措施

1)分离-个体化,一个帮助我们理解X同学的心理学理论

在人类心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通过分离-个体化完成长大成人的过程。个体化则是在分离的基础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里能拥有独立的个人感觉并因此不断发展和完善自主性。

首先,在6-10个月期间孩子开始区分自己和母亲并不是共用一个身体,孩子会开始产生对陌生人的紧张反应。这种身体的分离是个体化的开始,孩子觉察到自己和母亲不是同一个人,心理开始产生独立和分化。

第二,在10-16个月的实践阶段中,孩子的生理功能显著发展,具备了去探索外部世界的兴趣和一定能力,自恋达到顶峰。这种健康的自恋能够为他后来的进取心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奠定基础。

第三,在16-24个月的复核阶段,孩子们随着运动功能的发展开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们能够包容自己与母亲的分离。但同时,孤独感和行动受挫时的无助感又导致他对母亲的需要增加,产生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第四,为了消化和理解这种矛盾,孩子们来到了第24-36个月,他们需要通过建立客体恒常性(也就是在心里维持客体稳定形象的能力,特别是维持母亲的稳定形象)来理解当母亲离开她们的视线之后,孩子的心里依然能够保存母亲的形象,不至于因母亲的消失而导致整个世界的崩塌。

当客体恒常性建立后,孩子们开始有能力处理母亲不在场的感觉,并开始与母亲之外的人建立关系。至此,孩子们就完成了分离与个体化的全过程。

从分离个体化的理论中,相信大家能发现子女能离开家的三个关键点:

a.清楚知道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身心感受

b.在孤独时能够获得家庭的支持

c.最终独自出发时内心有底气

当然,今天各位家长要面对的已经不再是牙牙学语的孩童,我们现在要如何将这三个关键点用在家庭和子女身上呢?

(2)依恋模式量表,一个帮助我们理解子女的心理学理论

首先了解子女的依恋类型。在分离个体化理论的基础下,心理学家艾斯沃斯建立了依恋关系的不同模型理论。家长们可以提前通过依恋模式量表来测评、知道子女的依恋类型。

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这两种依恋关系是在提醒大家:子女的分离-个体化水平不高。

1)开始告别:

上大学的子女会在物理距离上、现实的和家长们拉开距离,这时现实性的分离已经开始。家长和子女可以通过这次分离和子女谈论离开家的感受和现实。允许子女表达丰富的、复杂的和告别有关的情绪,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所怀抱的好奇、兴奋、担心等情绪。

2)自我接纳:

当子女表达和告别有关的情绪时,有分离个体化困难的家庭通常会遇到无法和子女谈论这种告别之情的情况,有时大家想逃避谈论,有时又会插手太多子女事务。

对家长而言可能这种告别唤起了你和分离有关的复杂感受,这时大家可以通过测评自己的依恋模式来理解自己分离-个体化的困难。

当大家能通过自我觉察知道自己也有分离-个体化的困难时,家庭中和告别有关的情绪张力会明显降低,同时大家可以先舒缓自己的情绪,再选择是否要进一步和子女练习告别,或是寻求其他家人的支持,或专业帮助。

3)自我成就:

当大家开始练习告别和自我接纳时,祝贺各位家长,你的关注点开始从子女身上移向了你自己。

这种注意力的移除可以促进各位家长更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个人幸福和生活质量。随着大家幸福感和内在自信的不断增强,子女们离开家的脚步也会更坚定、更有力。

当然,大家在练习中会呈现以上三项反复循环的过程。通常随着家长们察觉和练习水平的增高,对子女离开家的能力一定会起到促进性作用。

三、结语

最后,我想用龙应台在散文《目送》里的这段话与大家共勉:“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作为父母,我们以智慧和爱心陪伴孩子成长,给予他们成长的栖木。我们不再是孩子生活的中心,但会成为在关键时刻点亮他们前行的灯塔。在成长的路上,我们的陪伴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