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作业,难难难难难?

发布时间:2020-05-29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在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等方面有着显著成效。也正因此,它——小组作业,成为了当今大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



什么?你的小组作业体验似乎并不全都如此理想?甚至,它们还让你产生了一些难以言说的负面情绪?


曾经憧憬的“团队精神凝聚升华里程碑”,在某次经历中突变成了“组不动的‘小组作孽’”;普通团队“1+1>2”的合作模式,在某个小组里竟发挥出了“1+1+1+1=1”的惊人效果……


划水队友搭便车,组员消极无动力,意见不合难推进,以及更多的其他问题,我们也许或多或少都有遇到过。似乎这样子的小组合作并没有成功分担我们的任务,反而让原本就麻烦的作业难上加难。




效率降低可能是无意的“社会懈怠”


这些尴尬的局面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想要给大家介绍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这个现象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被人发现,至今仍旧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小组作业中“1+1<2”的结果就是一种“社会懈怠”的表现。




小组中出现“社会懈怠”现象的原因


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个体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就可能减小。那么,这样的“社会懈怠”可能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呢?


1、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又叫旁观者效应,是指在某种场景下参与者个人的责任被群体分散承担,从而产生每个人最后实际承担的责任都远远小于当只有一个人在场时所需要承担的情况。


责任被分散给了众人,那么自己的责任自然就会减轻。


“反正总有其他人来做这件事”——当人人都受到这种心理暗示的影响时,每个成员的动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殆尽,整个团队的效率降低似乎也就成了必然结果。 


试想一下,这种感觉是不是也发生在我们的小组任务中呢?一个小组这么多人,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小“螺丝钉”,好像对最终的成果也不会造成多大影响,即便稍稍偷懒、划水摸鱼也没有什么区别嘛。更何况,能者多劳,总有精益求精的大佬会仔细钻研、辛勤付出的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可这样的付出是团队的付出。为了避免成为白白努力的那个人、让别人搭了便车,一些团队成员可能就会通过搭他人的“便车”,来减少自己的付出。



2、评价焦虑减弱


如同“社会懈怠”定义中提到的“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个人对于被评价的焦虑水平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根据评价恐惧理论的观点,人们由于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引发了唤起,个人工作的动力变得更强,进而工作绩效也会变得更高。


在群体当中,这种对于他人评价的顾忌就会大大减小——毕竟混在了人群中,无论自己做得怎么样,最终得到的评价都是和大家一模一样的。被评价的对象变成了整个小组,而非自己个人的能力高低。这时,他人的评价就不能对我们产生那么大的影响,而我们也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懈于付出更多的努力。




好的小组可以是什么样子的?


当然,上述情况并非全貌,并不是所有的小组作业都是那么令人头疼。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凭一己之力想要做好某些作业确实负担很重,而分工协作、分割问题、以大化小、由繁化简,也确实能让困难变得小了许多。


温暖包容的关系和氛围让每个成员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清晰明确的分工和计划让每个步骤都拥有了各自的力量。合作与沟通,作为小组学习的原始目的之一,也在这样的小组作业中得以完成。


好的小组真的会让幸福感大大提升,并且收获满满。



虽然小组体验的好与坏还和运气、机遇这种变幻莫测的东西有着一些微妙联系,但“幸存者偏差”并不会总是出现。虽然我们无法提前确定下一次的合作学习能够顺利,但我们可以从“社会懈怠”以及“责任分散”等角度提供一些小建议供参考。



01


“想要克服社会懈怠现象,最好的方式是让被试感受到更多的参与及责任,提高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相信大多数的同学都有自己美好的品质,或许更多的换位思考与真诚接纳也会触动他人内心的天平,让起初的生疏被动逐渐变成团队的群策群力。只有真正将自己代入成为其中的一员,才会认为自己的努力必不可少,才会有动力去完成大家共同的作品呀。


02


个体作业成绩可识别化可以减弱“社会懈怠”的影响。小组作业的同组同分使每个人都得到了共同的评价,个人的“被评价焦虑”也随着“责任分散”一起分散并骤然减小。研究表明,无论是否在一个小组中,当个体的行为可以被单独评价时,人们会付出更大的努力。



03


利用群体的从众心理,建立积极主动的心理氛围。从众(conformity)即个人的观点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合作学习中的个体往往由于多数人都不交流的压力而自己也沉默寡言。小组作业中的大家因为不愿成为白白付出的“少数”而自己也退缩丧气。可是,如果有一半的人都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呢?认识到客观环境的作用,或许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它们。


04


尊重个体差异,缓解群体中的自我压抑。原本是希望来一场相互启发的头脑风暴,为什么最后只剩下一致的“好棒”和良久的沉默?由于不同意见破坏了群体的统一,学习者会避免提出与小组不同的意见,而压抑自己对小组优势言论的疑虑,甚至怀疑自己的意见是否多余,这就是群体中的自我压抑(群体盲思)。所以说,有冲突不一定是坏事,表达出尊重差异、相互理解的态度也可能鼓励大家发掘更多的奇思妙想呀。



总之,小组作业逃是逃不掉的,希望小海心的这些建议可以给你一些启发,让你不再那么“难”!


(祝大家在铺天盖地的小组作业面前都可以拥有一个超级棒的团队,顺顺利利、快快乐乐地完成它们!)



文字 | 丁晓婕

编辑 | 张子扬

责编 | 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