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小讲堂| “面对疫情,我们在恐惧什么”

发布时间:2020-02-02

“真正令我们感到恐惧的,

只有恐惧本身而已,

这是一种

莫名其妙、丧失理智、毫无依据的恐惧,

它把人转退为进所需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


—— 富兰克林·德诺拉·罗斯福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以中国武汉为起始点大规模爆发。这次可怕的瘟疫,已经感染八万余人,带走三千余条鲜活的生命。“你为什么感动又为什么彻夜难眠”,相信在疫情期间的我们,也曾纠结过这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今天,让我们来谈一谈:面对疫情,我们究竟在恐惧什么。



 死亡焦虑


从某种角度上讲,人类的历史,也是不断与传染病抗争的历史。瘟疫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处于此起彼伏的状态,回顾这几次斗争,我们会猛然发现,人类其实从未彻底征服或是制服过瘟疫,伤寒、天花,它们只不过是“悄悄地离开了”。


正如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恐惧着死亡,甚至对有些人来说,死亡的焦虑正是他们人生的背景音乐。“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都在提醒他们,某些特定的时刻将永远不再。”


 对于疫情面前的我们来说,每日激增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死神或许会悄然来到任何一个中国人的身边,在不经意间将生命夺走。对死亡的恐惧,是我们在疫情期间频频感到恐慌的深层原因。



 内心稳定感的打破



如同前面提到的,死亡固然是令我们恐惧的一个方面,但并非最主要的因素。随着疫苗与特效药研发工作的进展,必要的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以及患病人数的增幅下降,我们似乎并不是特别担心自己的生命受到怎样的威胁了。


毕竟人类的科技水平发展到现在,除了艾滋病、癌症等攻克极为困难的疾病,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传染病已经无法对人类造成显著的威胁,甚至新型冠状病毒的致死率相较于非典与黑死病,已经可以用微不足道来形容了。


换言之,我们早就在内心深处十分清楚:新型冠状病毒所导致的疫情早晚会结束,就像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太阳都会照常升起,只是时间问题。而我们感到恐惧的最主要原因,是疫情打乱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节奏,搅扰了我们内心的稳定感。



疫情作为一种突发事件,打乱了我们原有的计划,限制了我们的活动空间,使得原本熟悉的生活以另一种样子展开在我们面前。在这幅新的画卷面前,我们不得不重新适应。人类在面对新鲜事物时,都会产生压力,这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我们为了保护自己而形成的重要机能。所以,在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动时,我们不自觉地会感到恐慌。



替代性创伤



疫情发生后,每天都存在着大量映入我们眼帘的、与疫情相关的持续信息流。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专有名词: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或者叫作间接感受性创伤。顾名思义,它指的是个体在耳闻目染大量超过社会一般人承受能力的残忍或破坏性的场景后,心理异常甚至精神崩溃的现象。


替代性创伤产生的基础,在于人类具有强大的共情能力。


在这个假期,我们通过新闻头条、微博、朋友圈等,会对初期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物资缺乏、自身难保的困境倍感担忧,会对普通人的感染和离世倍感难过,也会对李文亮医生等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献出生命的勇士无比惋惜。这些都基于人类具有共情能力这一事实。但当人类的灾难来临时,过载的信息会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让自己置身暴露于一个充满伤害的场景,不停感受到情绪的冲击。那些焦虑、担心、恐惧、丧失感、无力感让我们这些未经专业训练的人很难去解决,即带来了替代性创伤。



那么,如何面对和调节这些恐惧呢?


01

控制信息数量


首先,我们需要理清一个事实:每天我们所接收的信息,真伪难辨。在疫情期间,出现很多有关传染病的谣言。我们作为被疫情影响的一份子时不时刷着手机,关注前线人民抗击疫情的状况,关注事态的发展,但有时候也会被谣言所误导,即使后续有关部门费尽心力辟谣,之前因为谣言产生的一系列情绪仍然很难消散。


相反,在家中独自默默看书的人对此并未过多关心,而是把时间利用到自己的工作与学习之中,相比于我们,他们的心情才是最平静舒适的。


所以,如果你也正处在类似的境地,最好减少疫情相关信息的涌入,增强判断能力。同时,不妨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让书籍带领你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02

增加对不确定性的接纳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生命的不确定性正是它的希望所在。”人生中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的生活,每个人都没有完全按部就班的冰冷的生活方式,就如同一个人不可能连续十天吃同样的三餐一样。拥抱这些不确定性,这些多元性,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彩。


03

诚实地面对我们的责任


加缪曾提醒我们:很多人的工作,本身就是他们的职业要求,也是他们无法避免的事情,而非某种意义上的丰功伟绩。


李文亮大夫让我们感动,并不是因为他是英雄,而是因为他无可非议的平凡且正义的举动。因此,一线人员的付出诚然可贵,但当我们转发着一线医务人员的光辉事迹时,是否也应该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当困境来临时,我们是否能够像李文亮医生等人一样,以一个平凡人的姿态,诚实地面对我们具有的责任与义务。


前些日子传遍网络的流行语:“终于到了不出门在家呆着也能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了。”并非笑谈,而是现实。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够做的是尽自己所能,做好自己的事情,照顾好自己和家人,进行学校课程的学习。能够做到这些,就可以算得上是“诚实地面对我们的责任”了。



最后,请允许我用阿尔贝·加缪在长篇小说《鼠疫》中的一句话作结:“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愿读到这里的你,始终铭记:人生乃是一连串不断起舞的刹那,我们唯一能做的,不是怀念过去,也不是盲目地期待未来,而是无悔地活在当下。